上海恩虹营销咨询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86-021-68061230    
 恩虹观点 首页 > 恩虹研究 > 恩虹观点
工业品营销之产品专业性与区域分布之间的矛盾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种共同倾向。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差异缩小;各地区工业产品结构趋于接近;主要工业产品生产的区域分布集中度下降;许多产品的生产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间未能根据区域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已经放弃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促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完善,各地区逐渐注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使结构趋同的矛盾有一定缓解。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其直接的后果是经济效益的损失,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是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而进行投资的主体,是适应当时备战、备荒需要的,并且是为缩小我国极其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服务的。实践证明,它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区域比较优势,是以牺牲效率作为代价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各地区经济得到空前的快速发展,各个区域根据比较优势,重新选择发展方向,行政区划壁垒逐步拆除,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加,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区域产业结构重组和区域分工格局重塑的新局面。因此,区域封闭性倾向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区域分工开始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从空间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其形成与发展受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和约束;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需要与区内外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从全国的角度看,如果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那么全国的产业结构也一定是合理的。但从某个区域的角度看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从全国来看则不一定合理,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看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因此,在空间上要求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与全国最大限度地相互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在立足本区域的基础上必须与全国或高层次区域相协调,必须从宏观全局高度全面考虑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视野决不能只局限于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而必须按照地域分工规律在更高层次的或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思考。区域产业结构只有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目的是要在不违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前提下缩短演进的过程,加快演进的步伐。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需要,是适应加入WTO对区域产业更新影响的需要。有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就出现了了产品专业化与区域分布之间的矛盾。


工业品营销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所在区域的特色优势产品销往需要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对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区域市场容量也不尽相同。在工业品营销的实践中,大多营销组织结构是按照区域来划分的,也有的按照产品来划分的,这自然也就会常常发生区域与产品不均衡不匹配的矛盾。


以区域来划分市场的话,成熟市场、新开发市场以及成长市场的不同特征需要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投入,营销的业绩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于是,业务人员都想着选择成熟市场而不愿意到新开发市场去,业务员在区域分配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策略的不同,尤其是价格策略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区域窜货现象。同理,以产品来划分市场的话,也存在成熟区域、新开发区域以及成长区域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对矛盾,主要是通过营销组织结构设计与区域营销绩效管理优化来实现的。区域的差异以及人际关系的区域性等客观现实要求,尽量以区域为主线来设计营销的组织结构,把销售的指标以及相关的决策权限下放到区域。当产品的专业性或技术含量很高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完成销售的话,不妨可以以产品为主线来设计营销的组织结构,把销售的指标以及相关的决策权都赋予给产品经理;或者在区域市场设立产品专员,实现产品线/区域线的矩整式结构,这种营销组织结构的绩效考核就要细化到区域内不同产品专员,且务必处理好区域负责人与产品负责人的绩效关系,否则不可避免会出现效率与绩效低下的“多头管理、无头管理”困境。

 

(来源:恩虹咨询  发布时间:2012-3-20)

 
    温馨提示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AAWeb